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关于我们
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以下简称“心理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心理学系之一,前身为中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陈立先生于1980年创立的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原国立浙江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学系以应用心理学,特别是工业心理学为特色,是国内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机构。拥有应用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有我国心理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是最早获批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心理学领域最早获批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拥有心理学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9年9月,共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本科生190人,研究生212人。
薪火相承
大师之风
中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心理学一代宗师陈立先生1930年留学英国,师从著名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并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工业心理研究所、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35年初,陈立先生留学归国,辗转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并于1939年受竺可桢校长之邀,任浙江大学教授。
他是中国工业心理学的执牛耳者,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心理学专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工业心理学专业和实验研究基地,对我国工业心理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彪炳青史;他是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倡导“知行并重”,推进“全人教育”,从事心理学教研七十余载,培养的学生活跃在心理学科研、实践等各个领域;他是捍卫真理的斗士,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惜“应命赴陪斗”,展开了著名的“葛陈辩论”;他是中国心理学重新走向世界的开拓者,1980年率中国代表团赴德国莱比锡参加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自此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开启了中国心理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新纪元。
得益于先生的渊博学识和崇高威望,1980年9月,杭州大学心理学系成立,揭开了我国工业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篇章。1998年,杭州大学心理系更名为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前贤之范
在陈立先生的领导下,第一任系主任汪安圣教授和第二任系主任朱祖祥教授为心理学系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贡献卓著,使一个新兴的心理学系发展成为以工业心理学为特色,在全国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心理学系;第三任系主任王坚教授将心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开创了信息时代工业心理学的新篇章。
1983年起连续获得三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1985年获批首个航空航天项目,1989年心理学系大楼平地而起……卢盛忠、汪文鋆、吕静、龚浩然、张铁忠、朱锡侯等教授和张青山书记等心理学人筚路蓝缕几十载,经历了心理科学从坎坷到通途,心理学系由新生变强大。改革开放后,他们为国家机械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核工业部和邮电部及其所属企业举办了数十期党委书记和厂长管理心理学培训班,真正肩负起了“科学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社会责任。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心理学系已成为我国心理学领域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上滑查看图片 >>
大事记
向上滑动阅览
20世纪20年代末,原国立浙江大学创建心理学系。
1930年,著名心理学家黄翼回国任原国立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
1933年,著名心理学家郭任远任原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1939年,著名心理学家陈立受聘于原国立浙江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心理学教研室划入浙江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组。
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
1978年,杭州大学教育系设立心理学专业。
1980年,杭州大学设立心理学系。
1980年,杭州大学心理学系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心理学硕士和博士点单位。
1988年,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工业心理学专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杭州大学心理学系被批准建立国家工业心理学专业实验室。
1993年,杭州大学心理学系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设立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1995年,杭州大学心理学系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规划。
1998年,四校合并,杭州大学心理学系更名为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2000年,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被教育部批准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1年,经教育部重新评估,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被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被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2013年,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心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向上滑动阅览
历任系主任 历任系党委书记
汪安圣 张青山
1980-1989年 1980-1993年
朱祖祥 林夏芬
1989-1993年 1993-1997年
王坚 刘爱伦
1993-1998年 1997-1999年
沈模卫 许百华
1999-2005年 1999-2008年
张智君 来水木
2005-2009年 2008-2009年
沈模卫 金卫华
2009-2017年 2009-2016年
现任领导
<< 上滑查看图片 >>
创新不辍
心理学系致力于打造“基础应用并重、强化特色优势、培育新兴交叉”的学科体系。将“对接国家战略、符合学科趋势、结合高新技术、应用前景可期”作为学科凝练的基本原则,确立以“认知与脑研究”为基础,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工业心理学”聚焦产业应用,以“发展与临床心理学”聚焦社会应用的三大学科方向。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创新不辍,数个研究方向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增长保持良好势态,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显著突破,科研平台建设亮点纷呈。
尤其是工作记忆领域,沈模卫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知觉—工作记忆交互模型,引起广泛关注。相关成果获得2012年美国心理学会新探索者奖(自1994年该奖项设立以来,大陆研究者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获批“中国与以色列双边政府间联合研究项目”,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突破。近几年来,在Psychological Review,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等心理学国际顶级期刊上连续发表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心理学基础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应用探索
以基础研究为依托,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重大问题为导向,心理学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开展了广泛的应用探索。
迄今30余年承担的863、973、国防预研重点项目等国防军工和民用航空科研项目,成果应用于我国新型歼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座舱工效学设计和开发、ARJ21驾驶舱客舱照明人机工效评估、大飞机C919座舱人机工效设计与评估,主持研制了服务于航天员微重力运动束缚装置,编制或参与编制了相关国家军用标准数十项。开发了一系列基于脑机接口、体感交互等技术的新型多通道交互系统,并在模拟驾驶、终端用户体验、数字仿真可信度、工作空间设计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与IBM、Microsoft、INTEL、MOTOROLA、NOKIA、腾讯、华为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密切合作,致力于提高产品可用性,创造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数码产品。
管理心理学方向不断拓展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我国香港特区等政府的委托,开展了一系列以跨文化管理心理与全球化领导力提升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新加坡政府领导力培训和德国纽伦堡科技大学MBA教学。为浙江省公务员局、广西自治区公务员局、中国南方电网责任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员工培训,受益人群达20余万。与德国SAP、汉莎航空、联合利华、美国海沃斯以及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企业合作,为绿城集团、钱江摩托等一大批上市公司开发了胜任力模型和职业化管理体系。德国《商业周刊》刊登了马剑虹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发展心理学方向致力于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编制了中国0-7岁儿童生长发展曲线,制定了中国儿童健康发展的监测常模。陈立先生牵头主编的《儿童行为矫正手册》,至今仍是国内该领域的重要教材。新一代研究者关注儿童记忆、数认知、执行功能、气质与情绪、社会认知等领域,开展了毕生发展的追踪研究,在Developmental Science、Child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等发展心理学领域TOP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与多家幼儿园、学校、医院合作,为其开展儿童心理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指导。
老年问题研究连续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累计经费达220万美元,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半专业-业余合作”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受益人数超过3万。研究成果登上了美国心理学会2015年主席峰会。
围绕物质成瘾问题,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国家级课题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嘉奖,开创了我国复吸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先河,为我国毒品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指导。
自2008年起,在消防、司法、教育等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科研支撑
心理学系建有智能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实验室、航空工程心理实验室、人体参数测试与建模实验室、界面设计与评价实验室、脑功能与认知研究实验室、群体决策与行为观察实验室、网络化人力资源实验室、认知发展实验室、用户体验实验室等。近年来,在保持原有优势基础上,追踪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热点,新增并行扫描EEG实验室、六自由度模拟驾驶实验室、自然交互实验室、TMS实验室及人工智能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增添了新的强劲动力。依托学科优势和科研项目,自2011年起,心理学系开始逐步建立基于学科特点的产学研基地,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著度。浙江省戒毒管理局、杭州市南郊监狱、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朝晖教育集团、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先后与心理学系签订协议共建基地,承担近五成的科研项目。目前,产学研基地在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办事能力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初步实现了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
英才培育
秉承浙江大学“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心理学系致力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专业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建系以来,培养了大批杰出教学科研人才、党政领导干部和高级技术人才,如我国第一位工业心理学博士王重鸣教授、华盛顿大学教授陈晓萍、多伦多大学教授李康、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谢晓非、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梁黎明、嘉兴市委书记张兵、崇德基金CEO邱子磊等。
心理学系不断深化以提升教学动力、优化教学资源和打造教学品牌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施优质生源工程建设,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持续探索人才培养创新。青年教师崭露头角,先后获得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一等奖。
近年来,心理学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达65%以上,申请海外留学学生中,世界TOP 50学校录取比例超过70%,部分毕业生进入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博士毕业生进入海内外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比例高达75%。硕士毕业生受到华为、阿里、网易等行业领先企业的青睐,从事用户体验研究、产品经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近年来,心理学系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和需求,报考选调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以2019届毕业生为例,截止2019年3月,已有6名研究生录取为各省选调生,在应届生中占比超过10%。
国际交流
心理学系致力于开拓国际视野,营造多元环境,跻身国际研究前沿。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生态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心理系、英国塔维斯托克人际关系研究所、德国莱比锡大学应用心理系、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系等海外高水平院校,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等领域建立伙伴关系。
组织师生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参加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年会、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年会、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学术讲座等形式,广邀全球知名专家学者到访讲学,不断提升学术科研的国际化水平。
在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和研究生高水平国际会议资助等支持下,拥有出国深造、联合培养和交流学习经历的研究生已达到总人数三分之一。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留学生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在校留学生23位。通过完善留学生培养方案、开设全英文课程、实施留学生组会制度、中外研究生同堂上课等措施,切实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
学在心理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心理学领导人才。
以思想引领为核心,筑牢学生信念根基。心理学系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组织党员骨干开展“世界咖啡”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主题讨论、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研讨会、学生党建系列痛点研讨会等,通过讨论式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组织党员骨干赴嘉兴南湖、井冈山、安吉等地学习实践,通过体验式教学提升学习成效。此外,还组织开展“微党课”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进,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平台的支撑,心理学系积极打造学生工作品牌,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以理观心”心理科学普及项目,通过实施“五个一”计划,即“一方舞台”,美丽心世界心理短剧大赛;“一场盛宴”,“心理集市”——最好玩的心理学活动;“一支队伍”,心理帮扶志愿服务团;“一本手册”,《科学心解读》科普手册;“一个平台”,“心世界”创新创业中心,服务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时,该项目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锤炼专业素养、提升专业自信的重要平台。此外,依托系团委成立浙江大学学生用户体验研究学会,与业内领先的网易等企业合作,开办用户体验研究训练营,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就业力。
以文体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活力提升。文体活动是彰显青年大学生活力,营造积极向上氛围的重要载体。心理学系组建了学生篮球队、排球队、网球队、户外运动队、啦啦操队、太极拳队等多支运动队伍,近年来在学校“三好杯”系列竞赛中屡获佳绩,取得网球团体赛第一名、户外运动团体第二名、啦啦操第五名等奖项。其中,我系学生参与率居全校前列。此外,心理学系于2018年首次举办“运动文化节”,在师生中大力倡导运动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