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求学浙大

首页

求学浙大丨翻开学术手稿,跨越时空与大师“对话”

发布时间:2021-04-10 14:18

求学浙大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在浙江大学灿若星辰的历史长河里,

曾留下无数动人的科研故事。

而名师大家们的学术手稿,

于字里行间的细微之处,

折射出了名家们的鲜明个性和治学风格。

这些留在泛黄纸张上不曾磨灭的字迹,

拉近了你我与大师间的距离,

让你我得以跨越时空与大师“对话”。















数学史学家 · 钱宝琮先生


钱宝琮(1892—1974)先生,字琢如,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老前辈。1928年夏,他主动辞去了中央大学教职,参与筹建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文理学院数学系,并担任首任数学系主任。他执教浙大长达28年,以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浙大数学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1.png

钱宝琮先生数学演算手稿

钱宝琮一直为一年级新生的讲授微积分。在宜山时期,钱宝琮给刘操南等新生数学课的开场白是文科生需要研习理科课程的重要性。他告诉学生:“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古代命题里就蕴涵着微积分的思想萌芽。他认为法律看似文事,但审判员亦当需有理科知识。钱宝琮又取明末徐光启为《几何原本》前六卷译文而撰写的《杂议》,加以阐发:“下学工夫有理有事。此书为益,能使学理者祛其浮气,炼其精心。学事者资其成法,发其巧思。”刘操南文曰:“钱师这一堂课,不仅引导学生重视微积分之教学,实为提示治学门径。倘能虚心体会,真的终生受用。”

2.png钱宝琮(前排右三)、陈建功(前排左三)、苏步青(前排左四)与浙大数学系师生合影(1931年摄于杭州)

钱宝琮的微积分课与众不同,别有特色。苏步青这样评说:宝琮先生数学教学工作的另一特色是重视实际,重视计算。他讲授微分方程,不仅教给学生复杂的数学理论,而且也阐述微分方程怎样来自实际,它的解又有什么物理意义,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一般教师谈到求代数方程的近似根问题,经常取整系数方程作示例。而宝琮先生认为实际问题很少恰恰有系数为整数的情形,因而喜欢采用系数为小数的题目,借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在当时风气是偏重理论的情况下,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基本技巧的想法和作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并对浙大数学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数学史学家 · 钱宝琮先生学史学家 · 钱宝琮先生


国学大师 ·  姜亮夫先生

姜亮夫(1902-1995)先生,名寅清,字亮夫,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敦煌学家。1953年起,长期担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他以毕生精力从事敦煌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

3.png

姜亮夫手稿

1979年,教育部为抢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决定从估计整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着手,聘请姜亮夫开办《楚辞》进修班,为全国十余所重点大学培育楚辞学专业研究人员,使楚辞学后继有人。姜亮夫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说:“八十岁了,我对国家民族文化出了些什么力?这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他振奋精神,全力投入这一工作中,并在课堂上自豪地说:“我这一生结了两个大瓜:一个就是《楚辞通故》,一个就是办了你们这个楚辞班。”

4.png

姜亮夫《敦煌切韵反切考》手稿

姜亮夫还创建和发展了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早在1962年,姜亮夫就提出加强古汉语、古文学、古典文献学教学的方案(俗称“三古方案”)。1983年,他受命组建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在捐赠的一册64开的小记事本,展现了姜亮夫为创办古籍所亲笔记录详细、完整的规划,内容涉及人事编制、课程设置、研究方法、授课教师名单、图书资料、招生办法、经费预算等各个方面,见证了他为筹建古籍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1985年,姜亮夫进一步制定了《培养古籍硕士研究生方案》,包括总纲、必修课、专题报告、古籍选读及教学总纲说明,长达万言,受到了国家教委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和重视。

5.png

姜亮夫手稿:《敦煌韵书最初抄录稿残片》

姜亮夫在完善制度的同时,重视学分建设,要求古籍所的学生“不作浮夸,不为文痞”。1992年5月,姜亮夫因年迈多病,深感自己来日可数,但仍不忘怀古籍所的工作,他在小记事本上亲笔写下“最后最高要求”:“要求每个毕业生能普照整个专业与中国全部文化史——至少是学术史的能力,及(指学术分类)独立研究古籍能力,而且有永久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坚苦卓绝的气概!”正是在姜亮夫的严格要求和积极开创下,浙大古籍所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扎实学风,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汉语史研究中心之一。


情系《辞海》· 祝鸿熹先生

祝鸿熹先生生于1933年,浙江衢州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教授。曾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辞海》编委暨分科主编、《大辞海》分科主编等,长期担任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参加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辞海》修订工作,主编及参编辞书10余种。

6.png

祝鸿熹先生的读书卡片

1957年,毛泽东亲自提出修订《辞海》的设想,一大批从事各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踏上漫长的修订之路。1961年春,杭州大学接到《辞海》编辑部的商调函,分管文科的林淡秋副校长指示中文系派出几位专家前往上海,中文系领导要求搭配一名青年助教前往,以便得到培养锻炼。上海方面同意了这一要求。于是,当时在杭州大学担任助教的祝鸿熹,借此机缘正式成为《辞海》修订大军中的一员。

7.png

1961年春,《辞海》修订专家在上海西郊公园合影(中间站立戴眼镜者祝鸿熹先生,左2、左4分别为原杭州大学任铭善先生、胡士莹先生)

在这次修订《辞海》期间,年轻的祝鸿熹先生有机会接触到了许多专家学者,与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到了不少为人、为学的宝贵品质。1989年,江泽民祝贺《辞海》(1989年版)出版,在题词中概括出了“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祝鸿熹先生说,《辞海》人这种严谨的治学风格,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

8.png

祝鸿熹编纂《辞海》(1989年版)手稿

1979年版《辞海》出版后,一时供不应求。热烈的社会反响,令《辞海》编者们感到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1979年版《辞海》由于编纂时间仓促,学科体系不够完善,条目深度亦有失之过简的情况,所以若干年后再次订《辞海》就成为大家的共识。1981年,由夏征农主持的《辞海》主编扩大会议正式确定,《辞海》“十年一修”。祝先生全程参与了《辞海》 1961年试行本、1965年未定稿本、1979版、1989版、1999版、2009版的历次大修。

在1979年版《辞海》修订期间,祝先生被聘为编委兼分科主编。从此,祝先生在承担修订任务的同时,又承担了大量的审稿任务。祝先生说:“编《辞海》,是坐冷板凳,是需要一点殉道者的精神的。”许多人在修订的过程中半途而退,人不堪其忧,而祝先生不改其乐,无怨无悔地坚持修订工作,终身快乐地倘佯在浩渺的语词世界中。这正是一个《辞海》老人不懈的情怀,只要有一分光,他就会默默地发亮发热,给大地带来温暖。

风采翩翩的教授名师

矢志向学的莘莘学子

力透纸背的手稿笔记

演绎经久不息的浙大故事


百年教书、立德树人

励志成才、追求卓越

以励来兹




来源丨浙江大学档案馆

文字整理丨宋芷薇

编辑丨宋芷薇

责编丨许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