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求学浙大

首页

求学浙大丨带你走近浙大校门,探寻浙大百年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1-05-07 10:33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在浙江大学的历史版图上,

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校舍楼宇

展开了一幅幅跨越百年的画卷,

如同一部矗立的校史,

无声地记录着悠悠学府的流年碎影。


走近浙江大学校门,

探索历史的痕迹,

透视时代的特征,

感受校园文脉的变迁。

图片

求是书院时期

1897年5月21日,在浙江巡抚廖寿丰、杭州知府林启等人的努力下,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在杭州正式办学,以蒲场巷(现大学路)普慈寺为院址。当时的求是书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门,寺院四周矮矮的围墙担当起校门防御性的基本功能。[1]

1.jpg

求是书院旧址

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清末新政的陆续推进,学校几经更名,历经“浙江求是大学堂”(1901年)、“浙江大学堂”(1902年)、“浙江高等学堂”(1904年)、“浙江高等学校”(1912年)。

图片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时期

1914年,因学制改革,浙江高等学校一度停办。20世纪初期浙江工专和浙江农专先后成立,开启了浙江高等工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的历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决定实行“大学区制”,每区设立大学一所,统一命名为“中山大学”。1927年7月15日,在原浙江高等学校办学旧址,整合了浙江工专和浙江农专成立“第三中山大学”,下设工学院农学院,筹设文理学院。8月3日,冠名“国立”,称“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工 学 院   

2.png

工学院大门

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成立于1911年3月,以蒲场巷杨官弄报国寺(原铜元局)为场址。1920年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7年7月,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成立,遂改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为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

   文 理 学 院   

3.jpg

位于大学路的文理学院大门

1927年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成立,遂由邵裴子筹建文理学院,1928年8月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成立,邵裴子任文理学院院长。

   农 学 院   

4.jpg

笕桥农学院大门

浙江农业专门学校成立于1910年,原名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校址原在杭州马坡巷,1913年迁至杭州笕桥。1927年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农专改组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这是笕桥时期的农学院大门。1934年农学院迁至华家池。

图片

国立浙江大学时期

  1928年2月,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5月,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蒋梦麟、邵裴子、程天放、郭任远、竺可桢先后出任校长。

5.jpg

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门

此座校门于1934年修建,造型简单,两根纤细的门柱限定出入口通行空间,并与其两侧的传达室以铁栅栏相连,门柱前各挂有一块刻着“国立浙江大学”的标牌,柱间的铁门平时是敞开的,刚好可供一辆汽车的出入、私密感强烈,校门的防御性被强化。浙大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校门产生了。 [1]

   西 迁 时 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开始,竺可桢校长率领师生员工及部分教职员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历尽艰辛,一迁浙江於潜、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西宜山,1940年1月到达贵州遵义、湄潭,在此办学近七年。与此同时,还在浙江设龙泉分校。西迁行程2600余公里,足迹涉及浙、赣、湘、桂、粤、黔、闽等7省,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文军长征史。

6.png

西迁路线示意图

在黔期间,学校的总部设在遵义,校址利用原遵义子弹库房,教学设施和环境非常简陋,校门就设在子弹库入口处,并于入口右侧挂上一幅简易的标牌,上书“国立浙江大学”。[1]

7.jpg

国立浙江大学湄潭分部校门

遵湄办学期间,学校本部办公机构、文学院、工学院和示范学院文科系留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理科系,则落户山城湄潭。

8.jpg

湄潭永兴镇浙大分部校门

永兴是距湄潭县20公里的一个小集镇。浙江大学初到遵义时,由于道路不通、校舍不足,一年级新生被暂时安排在贵阳以南的青岩古镇居住和上课。遵湄公路通车后,一年级新生从青岩迁往永兴,借用当地“江馆”“楚馆”为校舍,设立永兴分部。

   复 员 回 杭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1946年9月,原分散在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及浙江龙泉等地的浙江大学师生全部抵达杭州,重新成为一个整体。

9.jpg

1945年重修后的浙江大学校门,竺可桢校长和夫人陈汲经过学校大门,和学生亲切招呼

为应对时变,迎接解放,浙江大学于1949年4月成立“应变委员会”。5月3日杭州解放。翌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国立浙江大学实行军事接管,浙江大学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图片

院 系 调 整 时 期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进入了发展的新纪元。 1952年,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浙大的文、理、工、农、医等学科及师资,一部分调到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医学院、南京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南京大学等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一部分组建新的学校。浙大的各研究所也随着相应的院系进行了调整。  

浙江大学留在杭州的部分院系重新建校,分别发展成为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农学院、浙江医学院。

   浙 江 大 学   

院系调整后,浙江大学由刚解放时一所拥有7个学院、24个系、10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变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3年,学校开始在西湖西北侧兴建老和山新校园(四校合并后为浙江大学玉泉校区),1956年底,新校园建设全部完成。1961年,杭州工学院并入浙江大学。

到1998年四校合并之前,浙江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文管,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居国内同类大学前列,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

10.png

20世纪60年代的浙江大学校门

20世纪60年代的浙江大学校门由两个方形门墩组成,墩柱厚实粗大,以灰色斩假石饰面,顶部配有雕刻和装饰,形象取源于中国古典的花纹和吻兽,给人以古朴感,体现了浙大办学历史的久远。[1]

11.png

20世纪80年代的浙江大学校门

1981年,学校对校门进行了再设计,在校园入口的中轴位置加建一个更为高大和开阔的主门,以突出校门的形象和重要性。加建的校门以直线条设计为主,棱角分明,轻薄的门楣与两侧的门墩成为校园的景框,材料采用了灰色的混凝土,风格飘逸而富有现代感。[1]

12.png

20世纪90年代的浙江大学校门

1997年,正值浙大建校100周年,校区原有的大门过于简洁,与校内外的环境和建筑已不协调,加上其单薄轻盈的体量难以体现学校悠久的文化底蕴。于是,学校征求多方意见,几经易稿,最终决定对校门进行针对性的改建。

最终采用的方案是以改建为前题,首先通过对原有大门横楣的加厚,减少其轻飘感;再选用大块的理石对其表面进行装饰,增加整体的厚实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最后两旁废弃的边门也被加以利用,与主门以屏风相连,并于屏风上填置了“求是创新”象形字刻,丰富了立面且具有纪念意义。整个校门一气呵成,放眼望去,庄重而富有内涵。[1]

   浙 江 师 范 学 院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以浙江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主体,合并解放后创办的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俄文专科学校,成立浙江师范学院,院址设在秦望山上原之江大学校址。

 1958年上半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筹办综合性的杭州大学。7月,杭州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杭州市文三街,设中文、新闻、生物、化学、数学、物理6个系。同年11月,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学院两校合并,定名“杭州大学”。两校合并后的杭州大学,定位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中心、文理并举的新型的综合性大学。

13.png

20世纪80年代天目山路上的杭州大学校门

四校合并之际,杭州大学已成为一所文、理、商、法、工、管、教育等学科齐全、基础较为雄厚、实力较强、总体水平较高、办学效益显著,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浙 江 农 学 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由浙江大学农学院单独组建而成的浙江农学院,就继续留在华家池校园办学,在浙大先贤们学习工作过的土地上,浙江农学院暨后来的浙江农业大学的师生们传承着老浙大的文脉,续写着先辈们的光荣与辉煌。

14.png

华家池校园的浙江农业大学校门

四校合并前,浙江农业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农为主,工、经、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基础较为雄厚,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属于前列,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重点大学,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农业专门人才。

   浙 江 医 学 院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组建浙江医学院(四校合并后为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校部设在原浙江省立医学院院址法院路(现庆春路与延安路交叉处西北面)。新成立的浙江医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高等文化水平,掌握现代医学科学与技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卫生医药人才。   

15.png

浙江医学院大门

1960年4月,浙江医学院与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院、浙江中医研究所、浙江卫生实验院合并,成立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医学科学院。学校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的医科大学。

16.png

20世纪80年代的浙江医科大学校门

17.png

20世纪90年代的浙江医科大学校门

浙江医科大学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倡导严肃谨慎、脚踏实地、同心协力、开拓进取的校风,将“仁心仁术”不断发扬光大,培养了一大批适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四校合并之际,浙江医科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医为主,医、药、理、工、卫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图片

新发展时期的浙江大学

 1998年,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我国高校向更高水平发展,党和国家决定: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学校合并组建成新浙江大学自此,浙江大学迈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如今的浙江大学,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


   紫金港校区   

2000年,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浙大对校区进行了布局调整,并开始了紫金港校区的规划。紫金港校区位于杭州城西部塘北地块,毗邻西溪风景区。

18.png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的开放式大门

紫金港校区定位为一个园林式的开放性大学,校门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思维中“门”两竖一横的格式,功能上的防御性被分离并弱化,大门本体也趋于更加简洁的形式,弱化为空间的点——一块雕刻了“浙江大学”四个镏金大字的大石,它就是校门的象征。大石所处位置偏离了入口空间的中轴线,并后腿出一块可供人走进的场地,既限定了对外的过渡空间,又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校园的第一道风景线。[1]

19.jpg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的新大门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南大门,位于紫金港校区西区,临近紫金港隧道,面向余杭塘河,并通过一号桥、二号桥与余杭塘路连通,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主校门。

大门长约88米,高14.6米,立面采用三段式,红白相间,设有5个拱门,立柱采用多立克柱式,刚劲雄健,比例协调。

   玉 泉 校 区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位于“人间天堂”杭州西湖西北角,背靠灵峰、老和山,面对乌石峰,紧邻杭州植物园。

20.jpg

如今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大门


   西 溪 校 区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位于杭州西北部,天目山路,是原杭州大学所在地。

21.png

如今的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大门


   华 家 池 校 区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位于杭州市东部,校园内华家池有“小西湖”之称,风光秀丽。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2.png

如今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大门


   之 江 校 区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坐落在杭州钱塘江畔、六和塔边的月轮山峦。校区内树高林密,四季葱茏。所有建筑依山而建,依势而筑,错落有致,风格别致,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所在校区。

23.png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校门口


   舟 山 校 区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位于舟山市临城新区惠民桥区块,校区整体建筑采用坡屋顶建设形式,沿袭浙江大学传统建筑风貌,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山海相伴舟相连”的意境,打造“现代化、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的一流校园。

24.jpg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大门


   海 宁 国 际 校 区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校园建筑兼具功能与艺术、本土与全球、传统与时代、创意与现实,弥漫着古典主义风格气息。

25.png

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大门


  曾 经 的 湖 滨 校 区   

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浙江大学,位于延安路的浙江医科大学,校门上的名字正式变更为“浙江大学湖滨校区”


26.png

1998年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校门

27.jpg

2001年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校门


  2007年1月6日,“曾经的西湖第一高楼”湖滨校区3号楼实施爆破。清晨的一声巨响,3号楼倒下了,浙大湖滨校区正式成为历史



图片

走近浙大百年建筑,

如同开始了一次寻访大学记忆的旅程,

沿途可以感受到每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象,

触摸百年学府深厚凝重的人文积淀。

人事更迭,往来古今,

惟有这些建筑,

铭记了学校发展的变迁与辉煌。